1950 年日本大導演黑澤明拍了日本電影史上的曠世巨作─《羅生門》。電影講述了一個武士與妻子在路途中遭遇一個強盜,強盜強姦了武士之妻,武士不知其因地被殺害,妻子逃跑,而強盜最後也被抓起來了。整部電影,從頭到尾沒有一個真實的事實,而每一個角色都用自身的立場,詮釋這個事件的整個過程。
這個故事提出了幾個很重要的疑問:一是,他們是在說謊嗎?第二個,誰看見的是真的?第三個,也許本來就不會有所謂的事實。電影一直到結尾,都沒有告訴你真正的真實是什麼,為什麼黑澤明要這樣處理呢?
-概念的成型-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運算體,雖然人類已經創造出所謂的超級電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對於思維、情感、視覺、感受等細微分辨能力,目前為止依然是超級電腦無法利用運算來運行的。
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會有兩個完全思想相同的人存在。既然不同,我們每一個人對於所看見的事物就會產生自我的解讀,這些解讀會因應著一個人的性別、成長環境、經濟條件,以及一個人所經歷的事情而產生不同的判斷,經過大腦綜合自身經驗中的所有資訊而產生出一個屬於個人看待事物的立場表達,這就是所謂的觀點。
現今社會中每一天所能得到的資訊量,如果對照 1950 年代的世界,可能是那個年代的幾十倍。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現代人對於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複雜度絕對比 1950 年代所產生的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難怪在現今社會當中,我們會得到如此多似是而非的訊息了。
設計─理論上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提出方案的工作;為了提出能符合案件需求的方案,作為設計師的我們,觀點便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武器。
很有趣的是,雖然設計的觀點表面上應該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但是在設計裡除了所謂的使用面是真正需要被解決之外,很多設計的美感和概念是沒有一定標準的,既然沒有標準,那麼一個觀點裡面到底應該怎麼涵蓋這些想法和概念,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思考呢?
一個好的觀點是需要可以被佐證與反思的。當然我現在所說的話,也是一種我個人所詮釋的觀點。
舉一個例子,例如:什麼是「復古」?我想單純提到「復古」這個詞,你心裡應該會產生出一個屬於你自己對於復古的定義跟樣貌吧?
如果有業主跟你說,我想要做一個復古的空間。我猜想很多設計師們都會直接地提出一個屬於自己腦海裡的復古空間作為提案,但是請注意,這個時候你所提出的觀點,其實只是你私人內心的一種期盼。就我個人的定義,這個不叫做觀點,它充其量叫做想像。
-尋找佐證-
想像有錯誤嗎?當然沒有!但是想像純粹屬於你個人認知當中的表述,這個表述有錯誤嗎?不能夠說是有錯誤,但是很可能只是這個事件當中的單一面向,在這個時代裡,因為不同標準的信息太多,以至於大多數的人只會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訊息來閱讀,以至於對於一個事件缺乏通盤的理解,甚至是不願意去理解。
一個沒有通盤理解狀態下所提出的觀點,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喜好,並無具備說服的能力。一個好的觀點,並不是因自身喜好所以講給別人聽,更重要的是能影響與產生討論的可能。當事件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再提出一個自我的看法,一個人兩個人……所連結起來的可能性便可以更為全面性。
因此檢驗自我觀點的方式便是佐證與反思。
佐證─就我個人而言,就是放下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先理解委託我這件事情的人,他所思考的復古到底是什麼樣的定義?也許你會突然發現,跟自己原本所設定的定義根本完全不同;因為光是所謂「復古的年代」就有好幾個時期,不同時期有著不同定義的美感、材料與流行的搭配。如果我們放下自己,才會理解對方真正表達的方向是什麼;才會發現,除卻掉所謂的形式,或許復古談的根本不是一個年代,而是一種態度。
-再反思-
那「反思」又是什麼呢?
反思就是要有串起資訊與檢驗、懷疑的能力。單純談復古這個詞,彷彿就是要讓一切回到從前,在現階段的設計裡其實已經看到了太多這類型的設計。好像只要將設計走入時代的背景就完成了,卻忘記時代跟時間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能夠涵蓋這個時代的前進,便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以及立場。
我時常覺得,現代人看待事物的角度稍嫌單一空洞,容易流於表面的形式。
還記得當年我在日本京都旅遊時,跟著旅遊地圖前進的過程,發現很多京都的百年老店都有著現代化卻不失歷史感的設計樣貌,我甚至於很難定義那樣子,叫做歷史嗎?叫做復古嗎?有時認真一看,反而覺得在一些歷史語彙下,還藏著無比新潮的經營方式甚或是工法利用,讓人不會僅用「復古」這個詞來形容所見到的東西。試想,如果作為設計者的我們,對於委託都可以提出如此極具創新並兼容於歷史的創意,社會怎麼可能不更加進步呢?
觀點─有時候就像是一個寓言故事般,它暗示著獨到的哲理以及一些新的可能性,或是真實的呈現一個事件所反應而出的問題與判斷。雖然在這大千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很渺小,但是思想的力量卻常常是這些細微的思考而積沙成塔,端看於我們如何利用每個人對於思考所能產生的正面力量,以及佐證和反思的能力,你說對嗎?
–
文章出處《室內interior》淞論集:-https://pse.is/3btf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