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年的春天,義大利天主教教皇如略二世朝見米開朗基羅,要他在西斯汀大郊的穹頂上繪製壁畫,我們試想,當米開朗基羅在在雄偉的西斯汀芎頂之下時,他的眼中看見了什麼樣的可能?
1984年,已經逃離捷克來到法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構思著一本與布拉格之春運動、捷克邁向自由之路相關議題的小說,當他面對著打字機,他又看見了甚麼樣的可能?
在我17歲時,我第一次看見安藤忠雄所做的光之教堂,我感受到建築讓人領悟到宗教的可能,了解了安藤忠雄的故事之後,我開始明白所有的可能都在我自己的手上。
很多人都會將許多人的成功歸功於幸運,老實說我完全相信命運與幸運,所以也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例如我很幸運地撿到一個科技大學的文憑,我很幸運地有了一點知名度,但我是個同時擁有很幸運與不幸的人。
我25歲時,在一間當時很有名設計公司上班,那時候的網路不興盛,大多數的設計公司都會有一面很大的牆壁,擺滿各類型的設計雜誌,而那時我被分派到上海工作,我已經去了半年上海, 但是卻從來不知上海長什麼樣子,我對於設計與世界的認識就在公司那一面的書架上了,我每一天找尋資料時,都在掃描書籍,有時下班後,我還要掃描幾乎幾十本書當中所找的資料,幾乎每一天都是半夜才睡覺,常常覺得很幹,但我對設計的所有養分,卻是從這裡累積的,幫助我建立了腦袋裡的資料庫,這讓我發現最無聊的事、最討厭的事,有一天可能幫了你一把。
所以我開始建立閱讀與吸收知識的習慣,我大量地閱讀廣泛知識,不管任何的領域,像是:上網去看龔老師在交大的建築史課程、西洋文學、日本文學、聽蔣勳老師說的紅樓夢,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在看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面有一段在形容女主角從布拉格風塵僕僕地拿著行李跑到蘇黎世去找男主角同居,男主角打開門時,看著女主角拖著行李,手上拿著一本《安納卡列尼娜》,我不知道為什麼地,在好奇心驅下,隔天就跑去買了《安納卡列尼娜》,結果反而先把安納看完,發現原來米蘭利用這樣的一個方式暗示了女主角的性格,用了一種很隱諱的方式破題。
我覺得,天哪!這真的是太厲害了!後來這本書裡還提到了《崔斯坦與伊索德》,我跑去看了一本書的連結而產生的三本書知識,不管在人生裡還是在知識當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的事物都是環環相扣的,並有著深沉的關係。
再舉個例子,達文西不管在過去還是現代都堪稱是一個很難被取代的天才,這背後與他本來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係,他本身是一個知識控,因此他有一個記事本,每天都在記錄他想問的問題 ,及去問誰,在那個時代的佛羅倫斯有著一個工作坊的制度,因為黑死病剛過,又終年戰亂,所以整個城市存在於一種重建的狀態,工作坊裡面養著很多的匠人、畫家(那時候還沒有藝術家這樣的稱號),所以每個工作坊裡的人都要學習各類各樣的知識,因此達文西可以準備著大量的問題,去尋找專業人士來了解各類型的事物,藉由他的自由意志,加上幾個重要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一種學術領域、專業領域之間沒有明確分工的狀態,所有的知識是互相撞擊的;第二,要有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人才能夠混聚在一起;第三,這些人才的知識能夠用大家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並能夠拿出來溝通;第四,他們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之中,除了親身教導外,已經有書籍能夠在其中起到傳承、傳播的作用。
這些事情與閱讀幫助了我,我開始理解利用自身的判斷與理解力來詮釋我自己所看見的世界,舉例說明:現代主義延伸而致包浩斯所形塑的設計,再連結到後現代主義,他們的連結傳遞而出一個歷史與時代發展的脈絡;工業革命連結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所產生的工業技術突飛猛進,進而加速產品量產化,人工減少的狀態,促使包浩斯與荷蘭風格派對於工業設計與產品的設計革命、生產流程革命,上述的每一項他都無法獨立存在於這個世界。
因此我們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的事物是真正單一成就的,也沒有任何成功是完全來自於幸運,有的是一連串的巧合連結,加上事件自身的特性串連起來而形塑而出的結果,而所有事物的串連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串連這些事物的那個人及其自由意志,這些自由意志是否會加以整合頭腦中的資訊,並且加以利用成為一個對於自己、對於社會,甚至是對於世界有著強大價值的一個事件?它也許是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建築,甚至就像是我們所做的一個家、一間房子一般,透過我們的好奇心與想要成就的自由意志,便能產生我們眼中所見的可能。
所以,米開朗基羅、米蘭昆德拉、達文西,甚至是你或者我,都可能是這個世界的串聯者。
–
文章出處《室內interior》淞論集:https://www.interior-mj.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