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應亞洲大學的邀約,開始了我作為設計師外,當老師的新奇體驗。剛開始我只是抱著有趣的心態去教畢業設計,沒有想到這件事情一做就是4年;如果說當大學老師有什麼好處?那就是這個職稱蠻好聽的!但是實際上,當講師既低薪又舟車勞頓,為什麼我還願意去呢?因為在我的生命歷程當中,我了解擁有一個好老師的支持有多麼的重要!我的高中與大學因為遇到了影響一生的老師,才造就了現在的我,雖然稱不上成功,但也算是不辜負自己的期待。
所以,我一直希望我也可以成為幫助學生的人,哪怕是一個也好……
我只有學士學歷,而且沒有廣泛的知識,能進入大學當講師對我來說就跟越級打怪沒兩樣,但卻也異常地興奮。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教會學生「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設計」的能力。
面對一群設計系的學生,他們所要學習的東西如此廣泛,要如何用1年來檢視3年所學習的內容呢?老實說我覺得那是不可能的。我在各學校評圖與教學的經驗讓我發現,大部分的學校都沒有認真的規劃學程,學校運用20年前的教學方式,填塞學生沒有用的手繪製圖方法、錯誤的燈光配置方式,就連人因工學都是照著書教,甚至於沒有教!同學們等於學了一堆出了社會後難以用到的知識。我20年前大學畢業後出了社會,發現我所學的畫圖方式原來都沒有用,施工大樣的畫法都不是當下時代的工法,因此出社會前兩年,幾乎都是再重新學習。沒想到20年後的現在依然如此,這樣問題是什麼呢?
我認為學術圈無法跟社會脈絡連結,導致2020年的學生做的設計跟20年前的我沒什麼兩樣,很明顯的,當我們覺得設計系學生的作品很僵化時,最不可以饒恕的就是學校和老師了,因為他們拿著學生僵化的作品,用粗糙的方式舉辦各類型展覽與強迫比賽,讓學生們混淆了學習所需要的真實價值,評圖與成果,成了各學校另類的展示場,但是扼殺的卻是這些學生們對於設計市場可期的未來,沒有學生知道真實的設計價值是什麼。平庸的作品、沙龍照、一般的宣傳,彷彿進入一種只看表象的狀態,只要模型炫麗,效果圖有美感,版面排版尚可,就是個稱職的好設計;但若認真看,會發現沒有學生的設計概念脈絡清晰、圖學的準則清楚、思想無法達成,而成果卻只能利用效果來呼攏。然而這些問題的背後,卻常常聽到老師們訴苦著說:學生的學習態度不佳,資質不足等推託之詞,但是一面對正式的評圖時,老師們卻不會認真去關心學生發展設計的原因,只是抓著尺寸、動線、或是窗戶有無畫對等這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窮追猛打,老實說這種基礎問題,不就是大三前老師們就要好好教導的部分了嗎?到了大四才討論這些,我覺得根本就是不願面對大四生真正該懂的問題,也就是「邏輯與思考的推演」,這些問題的背後,不就是這些不願意聽孩子們說話的老師造成的嗎?大人的自私將孩子們推向了無能,這是我心裡一直覺得生氣的事!
在我的眼中沒有不好的學生……
學生可以不喜歡設計,但是他卻可以利用設計作業嘗試他有興趣的事物,設計本來就是一條廣泛而漫長的學習之路,它是一個知識多元的職業。學設計不代表就要做設計,而是如何將在設計系所學之物,藉由思考利用到未來生活,甚或是創業。在2020年的現在,任何事物都與創意思考脫不了關係,因此我從來沒有在我的課程上重新回頭討論大三以前課程該做好的事項,因為說再多也於事無補,難道要因為他圖學不好當掉他嗎?當然不可以,因為該當掉他的是大三圖學課老師,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做的是引導與給予自主學習的方法,為什麼給予自主學習的方法很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惡,我們只會對於有興趣的事情產生熱情,所以身為老師,最忌諱的就是用自己的好惡去評斷學生;反過來,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拿出「專業與思考」,引導與支持著他們,美感是可以被調整的,但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發展與創意卻不可以被老師們剝奪,當我們習慣用自己喜好的眼光觀看事情,那就是侷限了未來世界的可能;而這些學習中的「孩子」,就是未來。
我期盼,社會追求的是一種可以明辨問題的能力, 藉由明辨來分析與產出事物,如果我們能明辨是非與好壞,怎麼可能沒有美感,擁有知識與想法的設計一定是具有討論與發展性的,只有表象的設計,它,也就只能拿來「看」而已!因此,與其每年各學校卯起來拍沙龍照,何不好好思考如何讓學生們真真切切表達自己青春熱血的天馬行空呢?
文章出處『室內interior』:https://www.interior-mj.com.tw/index.php?action=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