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設計的朋友們一定都有獨自坐在辦公室,挑燈夜戰,努力發展著設計的經驗。過程當中,也許會倒一杯酒,放著喜愛的音樂,腦袋用力地思索著作品的呈現,某些時刻,耳朵是聽不見聲音的,只會迴盪著心裡對於當下繪製事物的反應,從尺寸、材質、比例到空間使用的方法,每個細節都會變成一串文字與圖像,不停地在腦海裡掠過,等到思考至一個段落後,赫然發現時間居然已經過好幾個鐘頭。
夜深時我一個人在房間,不管是做設計也好,錄音也罷,常常會冒出一個念頭,覺得自己實在很「渺小」,在這麼大的世界裡,我就這樣一個人在小小的房間中,如果我突然消失了,這個世界其實也不會有什麼樣的改變,一切如往常地運行。然而,就是因為活著,所以我有機會做想嘗試的創作,這些創作則是從我這個小小的腦袋激發而出,這個腦袋也不過幾百克的重量,卻可以創造出那麼多思想,有著浩瀚無垠的可能,如果我做的事可以正面影響他人,或是可以改變一點點事情……突然,我又感覺到自己其實很龐大。
這就像是科學的辯證一般,宇宙的起始其實只是單一的點,卻可以爆發出對人類來說幾乎無限的狀態,對科學家而言,雖然只是假設,卻已經可以論證他所存在的真實性。我自己覺得很神奇,因為這個所謂存在的相對關係,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同一件事,所以小與大,其實不具備任何意義,真正有意義的,就是「存在」,如何迸發存在的最大質量?便是單獨的思考。
還記得奈良美智在紀錄片當中,他獨自一人待在空曠的工作室,看著畫面,你會感覺到他孤獨地專注思考,他自己也說過,工作室附近幾乎沒有住任何人,每到夜晚整個區域就只有他的工作室亮著光,然而,就是因為這樣的「孤獨」,讓他的腦袋可以塑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讓他畫出影響著全世界的畫作。我在想,他在作畫的當下,腦袋裡一定非常「熱鬧」,有著無數表情、無數的樣貌,有著多重的情緒,手上塗料的色彩一改再改,畫布上的構圖塗塗抹抹,在那個過程中,世界對他來說是靜止的,但是對他自己的世界來說,卻是無限的,並且早就跳脫出所謂肉體的限制,就像他在訪問中所提的:「重點是我總是一個人」。
在這裡所談的「孤獨」,其實是個人的心理狀態,並不是指一定要獨自一人,而是不管你身在何處,你的思考與感受,都是完全的屬於自己。你也許正在一個熱鬧的咖啡館,但是你卻是完全的屬於自己,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孤獨狀態。
對我來說,孤獨的重點在於「沒有接收訊息」,因為當我們與人或事物產生交流時,大腦就會變成接收的媒介,而接收的狀態是一種交換資訊、累積的過程,就像是奮力一擊前的蓄力;但是創作是需要轉化的,需要將五感的體驗、知識的定義,內化至自己的情緒中,並透過轉折和詮釋來表現最後心中所想的型態,那是很細膩的差異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創作本身是難以被評斷的原因,創作唯一可以被評斷的條件,在於觀看者的接納性。
創作者應該是最能體會「孤獨」的人類群體了吧,不管是奈良美智還是梵谷,甚或是張愛玲,不管以任何形式創作,都必須要讓自己擁有與世隔絕的能力,難怪在紀錄片中所看見的職人或是藝術家,創作當下幾乎都是完全的自我,不是住在深山中,就是獨自一人在偌大的工作室中,就算身處都市如坂本龍一這樣的音樂大師,也都過著保留最多時間給自己的生活。
前兩天,我到屏東拜訪一位建築師好友,並參觀了他的新作品,基地位在小火車站旁,連結政府與三、四個業主所形塑而出的地景建築群帶。他告訴我,他因為這些案子,幾乎像定居在當地一般,落實自我的在地生活,耕耘他想詮釋的建築與設計。表面上聽起來像是在抱怨,但是卻可以從他表達設計的過程中感覺到,他正在發光……
–
文章出處《室內interior》淞論集:-https://pse.is/3btf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