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透過嘴巴的唇形,連結喉嚨聲帶的振動,讓我們可以發出聲音,產出語言。語言讓我們可以溝通、對話,如果沒有語言,人類便會像一般動物般,只能依靠簡單的聲音表達情緒,而無法表達含意。但是語言無法像文字一樣,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再寫出來,寫完了還可以校稿或改變語句,在我們通過大腦說出一句話語的反應時間,可能連0.1秒都不到,所以語言的溝通,更需要清楚理解人心裡想表達的事物。
近期開始製作自己的Podcast音訊節目(名稱:廢話有沒有很多),突然之間對於說話這件事有了更深的體會。首先,因為一直以來很常到處演講,好不容易克服對著一大群人說話的恐懼,原本以為錄音跟演講差不多,沒想到心理的感受完全不同。演講時雖然聽眾很多,但是說話是有目標的,因此聽眾的注意力會影響自己說話的節奏,聽者反應越專注,我所說出來的話語就會越生動,腦袋的反應會不自覺增快,像是吃了興奮劑一樣;但是只要感受到聽眾反應不佳,或是看到有人打瞌睡,情緒會立刻受到影響,有時腦袋還會突然空白,因此演講是一件很被現場氛圍牽動的事情。
但是面對麥克風,只有自己一人說話就變成另外一件事了,可能是因為所有的話都會被錄音記錄下來,不自覺地會在意每句內容的正確性、用字遣詞,還有聲調的控制,常常一兩句話就要錄三四次,短短30分鐘的節目,需要大半天才能錄完,有時候在半夜錄音,都會覺得自己很像一個呢喃的老頭呢!
語言,藉由聲音、語調、用字遣詞的轉換,直觀而強烈直入我們的腦海中……
文字
最近重新閱讀了幾本小說,深深感覺到文字的力量,作家利用著字彙的拼湊,疊加出一字一句的話語。有些作家鉅細靡遺地闡述每個人物細節,大至外貌,小至手指頭指甲的樣貌、顏色都可以細心寫出來,為的就是在小說中增加更多線索,讓讀者想像,藉由想像,將畫面活生生地建構在眼前;有些作家文筆俐落,普通人必須用兩三句話才能表達的意思,他僅用短短一句就能傳遞而出,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洗鍊吧!
然而不管任何題材的故事,小說的精彩絕對不只是結構的詮釋而已。故事結構只是大範圍的涵義,舉例來說三島由紀夫所寫的《金閣寺》,大綱就是一位年輕人因為妒忌金閣寺的美而焚燒了金閣寺,短短幾句話就可以說完;然而,若你花時間去閱讀,就能夠從故事當中體會金閣寺的美,陽光照射時那金色所顯現出的耀眼,也能透過文字看見焚燒金閣寺的年輕人,他是活在什麼樣的背景?為什麼內心無比自卑?是怎樣的心態,讓他愛上金閣又想毀滅它?再更深入一點探究,你甚至可以看見那個時代的國家文化與生存方式,在故事中帶給角色什麼樣的影響。
小至一根指頭,大到一個時代,都可能牽連著一個事件的結果,這就是小說一直以來所帶給我們的警示,但何嘗也不是現實,只是小說利用虛幻的方式來敘述與反應我們眼睛所不見得看得見的真實而已。
黑色的文字符號,印在白色紙張上,就成了知識、成了現實、也成了預言……
語言與文字都是傳遞思想的重要方式,但是卻有著不太一樣的力量,語言利用即時性的聲音表演,讓所想表達的內容更具立體感,雖減少了聽者的想像,卻也更直接連接講者的感覺,因此好惡較容易立即性的感受,且重複聆聽的機會較少。反之,文字是需要經過思想的沉澱,有些文字在閱讀當下不一定有感覺,但是在時間的累積後,某一刻再想起曾讀過的一段文字,或許能突然領悟到作者想表達的涵義,甚至重複閱讀時,也有可能會對文字有著不同的想像與感受。
我試著用一種很淺薄的方式整理與看待語言和文字的差異性,因為這兩種都是我現在傳遞想法的重要工具,透過專欄與大家分享我的感觸。另外,有興趣聽我說話的朋友,也可以到Podcast播放平台找我的節目,我會在裡面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與各種觀察。
–
文章出處《室內interior》淞論集:https://www.interior-mj.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