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會做的事情非常多,不僅是學校兩三項運動的校隊成員,也是書法學隊代表,我很會做教室布置,但是學業成績不佳,段考成績都是班上倒數的。很有趣的是,不管你的能力再多元,只要學業成績不好,大人們就會評斷你什麼都不會,就如我某個年級的老師常常對我,姊姊那麼優秀(因為她常常拿全校前3名),我怎麼那麼糟糕?雖然我不至於自卑,但心裡總會莫名覺得自己其實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所以當我受到稱讚、獲得榮耀時,心裡會很開心,但卻從不認為自己優秀。
-發芽-
當時,我很喜歡作家侯文詠,他有幾本散文著作讓我印象深刻,一本是《親愛的老婆》,一本是《離島醫生》,因為他的文字總是讓我覺得非常輕鬆,卻又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生活的啟發,我覺得會寫文章的人好厲害,能利用說故事來傳遞想表達的訊息。我幻想長大後也可以成為作家,後來才發現,原來侯文詠的本業是醫生,我就思考為什麼醫生那麼會寫文章?領悟到原來一個人可以同時擅長那麼多事,某顆種子就在我內心裡慢慢發芽。
所以,我在高中的時候,開始對身邊的朋友說以後想寫文章、想當設計師、想當老師、想出書、想要站在台上演講。但其實,我那時念的學校是一個不用成績就可以報名就讀的,到底哪來的信心對人說這些願景?但是必須說,我那時還沒有開始讀書,也不懂上述道理,而且成績在心裡依舊不值得一提,所以整個高中時期都是「泡」在社團裡,畢業時成績是倒數第二名。
-探尋-
後來我幸運地考上了樹德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的夜間部,在校園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有可能成為所謂優秀的人,因為當時認識一位好老師-王韡儒老師,她有次拿出《巴黎的憂鬱》這本書,跟我分享那是她與老公談戀愛時期讀的書,告訴我文字的美麗,文字能為他人帶來希望與幸福。從那時起,我就開始看書,但是讓我真心認為自己有可能變優秀的主因是,老師一直讓我做自己想做的題目,我一路過關斬將,進到畢業總評的最後10人,這10人是從日夜間部共計百名的學生中評選出來的,夜間部只入選3人,那時我覺得超興奮的,而總評重頭戲是,我最後遇見了兩個老師,一位老師給我0分,另一位外評老師卻說我的作品是他教書以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他給了我90分,自那時候開始我看見了自己的可能性。
大學老師教會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任何的存在都會有其原因。美的形式如果只是由比例構成,那其實是假象,反觀樹葉的美麗、形狀、葉脈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這樣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如果我們認真去看這個世界的天地萬物、品味藝術、文學或好的設計時,你會發現裡面蘊藏了各式各樣想被詮釋跟表達的含義,也許是歷史,也許是地域,也許是內心,並且它們會依循著合理的邏輯與脈絡呈現在作品裡,因此作品才會有真正的生命力。
-再創-
我開始創業後,所承接的每一個案子、所做的每一個設計,我都會替它們找尋存在的意義,可能是與業主之間的聯繫,可能是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為了反映原始環境的對話,每件事的起頭有了一個想法,後面的脈絡就有機可循,並能串連出邏輯;就像前篇所敘述的文藝復興時代一樣,聚集成一個果實,每一顆果實都不相同,如同文藝復興和包浩斯主義,它們有著類似性,但卻不一樣。
我為了闡述內心想法,開始練習書寫文章,每一個作品的文案都自己撰寫,因為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讓人輕易讀懂,所以都會把文章給認識的編輯朋友看。還記得7、8年前開始練習寫作時,我的文章常被評論很難閱讀或是看不懂,但我把寫作視為重要之事後,便持續做、認真做,一直堅持至今,不僅讓我不小心地達成年輕時的夢想,現今寫作更成為我的職業之一。書寫的邏輯與表達的能力也幫助了我,讓我可以用更清楚的視角看待事情,但相對的,我所建構出的能力,也就是這個世界各種機率巧合的碰撞,加上自由意志的累積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它也改變了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再來回答前一篇專欄裡,我在最初所提出的問題:「1508年的春天,義大利天主教教皇如略二世要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大郊的穹頂上繪製壁畫,當時米開朗基羅在雄偉的西斯汀芎頂之下時,他的眼中看見了什麼樣的可能? 」我想,他的眼中與腦中同時出現好多種可能,但是他或許都沒有把握,而這些可能,都隨著他過去所累積的自由意志與個人堅持,逐漸建構出他內心所期待的結果,並且拋棄了自己對於不擅長的擔憂。
–
文章出處《室內interior》淞論集:https://www.interior-mj.com.tw/